「內壇郊社」款
清早期
銅「蚰」耳爐
「內壇郊社」款
長 19.1 cm (7 1/2 in)
保留價: HK$ 80,000 / RMB 66,400
整器各部分比例與《宣德彝器圖譜》中記載的「蚰龍耳彝爐」十分相近。器身勢高,乃明中期蚰耳爐典型特徵。口沿薄而內傾,微侈,凹頸,圓鼓腹下垂,入手沉墜,重量集中於下半部。圈足外撇,起台線。雙蚰耳起自頸部,收於腹鼓處。耳朵較小,勢收,由上至下呈現粗、細、粗的變化。內膛麻子地,見跳刀痕。外壁燒斑皮色,交融流淌,光怪陸離,有行雲流水之勢,藝術效果直追犀皮漆,妙不可言。爐底款識形式特殊少見,浮雕雙龍紋,中央開框小而方正,內鑄「內壇郊社」楷書款,結體扁方,筆劃細。可比較同時期掐絲琺瑯的署款方式(參見《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.琺瑯器編1.元明掐絲琺瑯》,頁64,圖8),是為時代風貌。值得說明的是,無論尺寸、比例、款識等,拍品皆與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明代「內壇郊社」款蚰龍耳圈足爐極為相像(參見《紫禁城》雜誌2015年3月刊,頁30,圖4)。
據故宮專家考證,清宮舊藏的銅宣爐中,也見有其它在器底款識外圍繞類似二龍圖案的銅爐,但龍的形象不太相同,刻畫也粗細有別。拍品與清宮舊藏者所鑄刻龍紋,皆屬雄勁有力者,龍髮從雙角間前聳,張口,龍眉向上,細脖,是比較典型的明代龍紋。又其中一龍尾似蛇尾,更加符合宣德時期龍紋特徵。可大膽推測,此爐極有可能與清宮舊藏者同源。另見邵茗生在《宣爐匯釋》中記載的一隻同樣款識的蚰耳爐,未見它者。蚰龍耳,又稱「蜒蚰耳」。爐譜曾讚美此爐「款識大雅,為諸爐之冠。」據傳,宣德年間奉旨監鑄的各部大臣,推薦此款仿白定香爐,倍受皇帝青睞,而成為御書房內的御用爐品,同時也頒賜給諸王。
所謂「內壇」,是指天壇裡面有一堵灰牆圍了一圈,把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;「郊」是指祭天,「社」是指祭土;沖耳象徵與天上神靈交流之意。所以,這款銅爐是皇帝在天壇祭祀時所用,平時應放於乾清宮。